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词句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译文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如今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
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
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此诗抓住诗人早晨刚醒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有关古诗,例如:
1.《春晓》
[宋代] 欧阳修
小合回残梦,开帘转晓晖。
霞寒风不定,花落鸟惊飞。
病渴偏思柘,朝寒怯减衣。
沈钱将谢雪,持底送春归。
2.《春晓》
[宋代] 毛滂
酴醾春晓与谁芳,自是新来雨露香。
燕子觅巢终软媚,杨花满路尚颠忙。
3.《春晓》
[宋代] 汪莘
晓来雨初晴,天宇净如拭。
隔篱见花柳,春气乱五色。
东君浑不管,但为闲者得。
我方猎鹍鹏,溟南复溟北。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七绝诗。全诗如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于生命的感悟。
在诗的开头,“春眠不觉晓”是最为经典的描写,意思是春天的天气宜人,人们的身体和心情也容易进入春眠状态,从而错过了黎明的清新和美好。
接着,诗人描述了春天的鸟儿无处不在,歌声悠扬,这些美妙的自然音符让人们感到一种奇妙的愉悦和满足。
随后,诗人用“夜来风雨声”来描述春天的降雨,展现出春天复苏之前的不稳定与动荡。同时,“花落知多少”,诗人通过花落来比喻时间的推移和流逝,抒发了他对于时光的感伤与哀叹。
总之,《春晓》通过简洁而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春天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全诗行文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极具诗意和思想性的经典之作。
《春晓》
作者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