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底是坩
考取土,土与甘组合就是坩,所以谜底是坩
这首词几乎通篇都是化用前人诗、文,信息密度非常大,作者自己的评价、感情隐伏在别人的事迹、别人的议论之后,如暗流涌动,不易察觉,但深沉有力。
作品的主角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上片以《史记》为底本,撷取李广一生中的几个片断,几乎全部是叙述性的文字,下片则以议论述怀为主。词序交代“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可见此词乃有感而发,可以视为一篇“读后感”。上阕就是“读后感”的摘抄部分,摘抄的对象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但作者采用的方式肯定不是简单的移录,况且《李将军列传》洋洋数千字,不是一首小词所能容纳的。加工改造是必然的,稼轩对史传的加工自然包括文辞、句式的调整、缩减,但更重要的是他笔力不凡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既包括内容的选择,也包括叙述的方式。李将军的生平故事流传甚广,内容繁杂,对其进行选录的过程中必然渗透着作者本人对李广的评价,而传主事迹中最吸引词人的部分也折射出他自己的身世之感。稼轩在本词中选录的不仅只是李广生平的几个片断,而且是场景式的片断,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很适合入戏,这是颇有新意的做法。
第一个场景是闲居终南山的李广深夜罢饮归来,被喝醉的亭尉截留在灞陵亭下。李广的侍从明言他的身份后,亭尉仍一意喝止:“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世态之炎凉可见一斑。稼轩对这个场景的处理方式是夹叙夹议。“恨”字领起议论,这个领字感情色彩强烈,其中倾注着词人自己的大量感情。辛弃疾对李广怀着深切的仰慕和同情,因为他自己的志气、理想和遭际与之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二十多岁时起兵抗金,后来又生擒叛徒奔赴行在,是一个有勇有谋的英雄人物,南归后于仕途中辗转奔徙,正值壮年却因遭到弹劾而落职家居多年,虎落平阳的“飞将军”自然会令他感慨良多。稼轩平生不拘小节,豪气干云,因而常常与世龃龉,遭人排挤,而李广出饮,至夜方归,亦是豪气使然。太史公对李广的那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评价流传千古,稼轩在此嵌入此语,一方面是说明李广的遭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善言辞造成的,另一方面亦是相信他的忠诚和功德无须言辞,自会得到天下人的认可和敬爱。第二个射石的场景惊心动魄,李广曾误以石为虎,引弓劲射,箭穿石而入,膂力惊人,山横一骑、裂石惊弦的画面令人在千载之下想来仍不免为将军的英雄气概所折服。此后的叙述急转直下,借用李广自己的感慨,使落魄的境遇与前面的英雄气概形成鲜明对比,使观者唏嘘不已。李广曾感叹:“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词人将这一情绪激烈的叩问转为语调平淡、情绪低沉的叙述,以含而不露的方式引人深思。整个上片的叙述具有很强的倾向性,但绝少个人感情的直接表达,可谓皮里阳秋。
下片仍然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词人借杜甫之口表达对李将军深深的仰慕之情,多了一层表达的迂回,强化了本词含蓄蕴藉的特征。杜甫要短衣匹马跟随李将军,看射猛虎过残年,身虽老而英雄意气仍在。稼轩虽已退居山林,难以重拾英雄事业,但胸中仍有一股风流慷慨之气在激荡,因而将李广、杜甫引为同道。
稼轩此词连缀古事,浑然天成,而气韵上多有顿挫,可见情绪之沉郁、悲愤。气韵顿挫的最典型的例子是下片对“健者也曾闲”的疑问。三四字一顿,三顿之后才将意思表达完整。汉代开疆拓土,武力强盛,为何正逢盛世的英雄会投闲山林?看来方正之不容于世、英雄之报国无门,古今一辙,身处文恬武嬉的当世,不为重用就更不难理解了。这个疑问既是悲愤的责问,也是自我开导。疑问过后,笔势突然收缩,由叩问转向窗外斜风细雨的轻寒,深寓悲慨的词作以淡淡的一句景语收束,余韵绕梁,引发后人不断地猜测风雨的隐喻对象。这首词借用史传的大手笔,写的是健者、英雄,而最后却将笔墨用在没有力度的纱窗、细雨和轻寒上,宛如一首闺怨词,引人注目的反差,巧妙地强化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佳作。这首词上片下阕的谋篇安排截然不同,用“想当年”、“看今朝”反复抒情,而且笔势极往来曲折,在激昂之中布置顿挫吞咽之音。谋篇不败,可谓谋篇奇特。
赏析
汉“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广为人知,在古代诗文中也多所咏及。辛弃疾的这首《八声甘州》,便是其中的名篇。辛弃疾二十三岁即起兵抗金,南归以后亦所至多有建树。但因为人刚正不阿,敢于抨击邪恶势力,遭到朝中奸臣的忌恨,不仅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且被诬以种种罪名,在壮盛之年削除了官职。他的这种遭遇,极似汉时名将李广。这首词即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平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
上阕,聊聊数语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开篇至“无言”数句即写此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以之居篇首,表现了作者对霸陵尉势利人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一褒一贬,爱憎分明。传文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传文又载李广语云:“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辛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一篇《史记·李将军列传》长达数千字,但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可见作者不愧为一代文豪。
下阕,作者专写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作者在题语云“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此处即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具体说来,它大致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号召立功绝域,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宋朝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以上皆反面意,实则是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作者遭到罢黜,乃因群小谗毁所致,故用“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之景作结,隐喻此辈之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此语盖用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诗意,但换“惊风”为“斜风”,以示其谗毁之邪恶;改“密雨”为“细雨”,以示其谗毁之琐屑;又益以“轻寒”一事,以示其谗毁之虚弱。这样一来,使其更具有表达力。[6]
辛弃疾的这首词,其句子隐括了不少前人的诗文。但是,他决不是简单地照搬古人语句,而是在隐括前人辞句时加进了生动的想象,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如上阕写霸陵呵夜事,加进“长亭解雕鞍”的想象,便觉情景逼真;写出猎射虎事,加进“裂石响惊弦”的想象,更觉形神飞动。下阕“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问,气劲辞婉,几经顿挫才把意思说完,情真意切,充满了无限悲愤。总之,这首词不仅抒情真切感人,而且语言上也多所创新,是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