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罗隐译文_蜂罗隐译文以及中心思想

罗隐因坎坷不遇,心怀不平,遂于咸通八年(876)将自己所作议古刺今之文编为一集,取名《谗书》,投卷于大臣之间,以示其抑郁愤世之情。其《谗书序》:“生少时,自道有言语,及来京师七年,寒饥相接,殆不似寻常人。丁亥年春正月,取其所为书,诋之曰:‘他人用是以为荣,而予用是以为辱;他人用是以富贵,而予用是以困穷。苟如是,予之书乃自谗耳。’目曰《谗书》。”

(《全唐文纪事》卷一百十八引《罗昭谏集》)鲁迅《小品文的危机》:“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南腔北调集》)

出自于唐代诗人罗隐的古诗《春思》译文:“黄莺在门外柳树梢啼唱,清明过后细雨纷纷飘零,还能再有多少天呢,春天就要过去了。”

英雄之言

罗隐 〔唐代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屦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译文

物品之所以有隐藏不露的,是为了防备盗贼。所以人也是一样。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看见财宝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出于寒冷饥饿;看见国家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出于寒冷饥饿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说;拯救百姓困苦的人,应该以百姓的心为心。

但是汉高祖刘邦却说:“我的住室应该像秦始皇这样。”楚霸王项羽也说:“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想来他们并不是没有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可能是因为看到了秦皇的奢华尊贵,然后产生了取而居之与取而代之的想法。像他们这样的英雄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的人呢?因此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却不被人们所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