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行拼音版_陇西行拼音版王维

陇西行四首其一

陈陶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前两句以“誓扫”、“不顾”,构成对照,汉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绠短绝泉是出自古诗陇西行的成语。

绠短绝泉,汉语成语,拼音是gěng duǎn jué quán,意思是犹绠短汲深;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出自《陇西行》:“柱小倾大,绠短绝泉。” 

《陇西行》(古辞)一曰《步出夏门行》,是由谢灵运著作的一首古辞。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陇西行讲解如下: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1、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2、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3、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断:中断联系。

此诗语言干净利落,构思精巧。诗歌一开始先声夺人,描写一人疾驰而来,五里、十里只在走马扬鞭的一瞬间。这种夸张的语言渲染带给读者一种冲击力,同时传达出一种急迫感。

三、四两句点明这名骑兵疾驰而来的缘由:送都护的军报,并且军报上说,匈奴人围困了酒泉地区,军情紧急。

五句笔锋一转,描写了塞外漫天飞雪的恶劣环境。

这一转折并不突兀,因为古人在军情紧急时,会燃放烽火传递信息,军官接到紧急军报,远望关山却只见漫天飞雪,气候恶劣到根本看不见烽火的踪迹。

这就更突出了这份军报的紧要。同时,可以想见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疾驰而来的使者,在路上有多么艰辛。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