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鹊与乌鸦
从前有位官人养了两只鸟,一只喜鹊,一只乌鸦,官人相信这两只鸟能预测吉凶。每天早晨官人醒来后,便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听哪只鸟先叫。如果喜鹊先叫,他便赶紧穿上衣服出门办事去;如果乌鸦先叫,这一天他就不再出门。
官人把自己吃剩的肉剁成肉末,放在大黑碗里,用来喂鸟。官人订下一条规矩:喜鹊先叫有肉末吃,乌鸦后叫或不叫有肉末吃,因此两只鸟要么都能饱餐一顿,要么都饿肚皮。乌鸦先发现了这一规律,便和喜鹊商议道,主人喜欢你的声音,以后我就不叫了。喜鹊答应了。从此以后官人家里只听喜鹊喳喳喳,不听乌鸦嘎嘎嘎。
官人喜欢得了不得,给鸟准备的肉末一天比一天多,两只鸟给养得肥头大耳。
一天,刚过夜半,喜鹊便不住声地叫了起来,官人以为必有好事,起了个大早。谁知刚到街边,就被一辆马车撞了,官人的一条腿骨折了。官人给抬回家后,用锥子把两只鸟都锥杀了。看着鸟的尸首,官人愤愤地说,该叫的不叫,不该叫的瞎叫!
过了些日子,官人又让仆人出去买一只鸟,他特意嘱咐仆人道:要不会叫的。
寓言故事中,人们通常会带有各种动物角色来传达道德教育的含义。例如,伊索寓言中的乌龟和兔子比赛跑步,告诉我们“稳扎稳打,永不放弃”的道理;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追求无望的事情;狼和小羊的故事提示我们要充分认识恶意和善意之间的巨大差异。带有动物元素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如正确的行为准则、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因此,这些故事成为了我们接受道德教育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