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源于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汉文帝平乱后设立:汉高祖刘邦死后,吕氏独揽朝政。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共谋作乱之事。此事被刘氏宗室齐王刘囊知道后,决定起兵讨伐诸吕,最后彻底平定“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代王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来历:元宵节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在汉朝以前,正月十五是祭祀天神和祖先的日子。后来,这一天逐渐演变成民间庆祝节日,人们在夜晚放出灯笼、观赏花灯,举行游园、猜灯谜等活动。
传说1:元宵节与汉朝时期的一个传说有关,相传汉武帝刘彻在位时,他患了一种怪病,只有一个美丽的仙女能医治。这位仙女告诉皇帝,在正月十五这天,天上会有十五个仙女从天而降,皇帝必须点燃万盏灯笼,以示迎接。皇帝照办后,果然见到了仙女,并成功治愈了病痛。自此以后,正月十五被定为元宵节,人们点灯庆祝,以纪念这个传说。
传说2:另一个与元宵节相关的传说是关于汉朝时期的民间英雄兼文化人物——卓文君。相传卓文君因为父亲被贬谪远方,她和丈夫相隔甚远,只能通过写信来表达思念之情。正月十五这天,她把夜空中的明月当作丈夫,倾诉衷肠,并且点起了一盏盏灯笼,让丈夫看到她对他的思念。这个故事也成为元宵节的传说之一。
元宵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东汉年间,最初是一个礼仪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民间盛大的节日,特别是在唐宋年间,元宵节更为盛行。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舞龙舞狮、看花灯、猜灯谜等。
关于元宵节的传说,最著名的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射下了九个太阳,解救了民众。后羿因此受到民众的爱戴,但他却因射杀太阳而得罪了天神,天神惩罚后羿,让他妻子嫦娥吃下不死药后飞升到了月亮。后羿思念妻子,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在月亮上祭奠妻子。从此,这个节日被命名为中秋节。
在现代,元宵节成为了新年过后第一个热闹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