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意思是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厅的西面,湖面的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这句诗出自,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诗原文:孤山寺北贾厅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落花渐豫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阴阳里白沙堤。
"孤山寺北贾亭西" 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诗,该句的"北"和"西"是用来表示方位的词语。这句诗的全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孤山寺北贾亭西" 描述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北"表示孤山寺的北方,"西"表示贾亭的西方。这句诗意味着诗人站在高楼之上,远眺北方的孤山寺和西方的贾亭,欣赏自然风景,寓意着诗人的精神追求和对远方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了对追求卓越和高远境界的思考和渴望,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②,水面出平云脚底③.几处早莺争暖树④,谁家新燕啄春泥⑤.乱花渐欲迷人眼⑥,浅草才能没马蹄⑦.最爱湖东行不足⑧,绿杨阴里白沙堤⑨.【 作 者 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陕西渭南,晚年寄居河南洛阳香山.唐朝著名诗人.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五六岁便学作诗,十多岁就写出了很好的诗篇.29岁考中进士,做过翰林爵士,江洲司马,杭州,苏州刺史等官职.由于他出身比较贫寒,年轻时还过了一段战乱流离的生活,所写的诗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他的诗语言朴实,通俗明白.相传他写好一首诗后,都要念给老妈妈听,听得懂的,他才定稿.白居易和诗人元稹常常互相唱和,世称"元白". 【注解】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旧名钱塘湖. 春行:春游. ②孤山:在里西湖与外西湖之间,孤立湖中因而得名.在孤山舟原有孤山寺,今已毁.贾亭:即贾公亭. ③水面初平:春天湖水新涨水面与堤岸相平. 云脚:雨前或雨后接近地面的云气. ④暖树:背风向阳的树. ⑤啄:衔. ⑥乱花:繁多的花. ⑦浅草:指短草. 没(mò):掩盖,:掩盖,遮住. ⑧行不足:逛不够. ⑨白沙堤:即白堤,西接孤山,冬至断桥,为西湖名胜之一.此堤并非白居易做杭州刺史时所筑,后来为纪念白居易,改称白堤.【赏析】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所写西湖诗词中的名篇之一.全诗紧扣"春行"二字,采用移步换景法,生动的描绘了西湖白堤一带的早春景色.诗的首联点明春行的时间与地点,时间是雨前或雨后,诗人由孤山寺出游,穿山径,绕亭台,一边走,一边左顾右盼,中间两联就描写春游中的所见所闻.作者抓住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写"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这些充满生机的早春景色,处处表现沿途所见的盎然春意,时时给人一种动态美.这些景物的变化,先后次序的排列,犹如一组不断变换镜头的风景画,充分表现作者一路上赏心悦目的春游的情景.作者还选用了"几处","谁家","渐欲","才能"等词语,暗示诗人在目不暇接的游赏过程中的前后顾盼,张望欣喜,细心的观察,敏锐的判断.这些表示不同情态和语气的字眼,巧妙的显示所写乃"行"中所见,造成一种应接不暇的意象 .尾联直抒胸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赞美西湖春景美不胜收,又具体写出"春行"的地点,作者不知不觉已来到湖东,绿杨阴里的白沙堤更叫人留恋忘返.这首七律运用白描手法描绘西湖早春景色,细腻入神,语意清晰,淡而有味,耐人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