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著名的抒情长诗。其中“中阿”指的是唐朝时期的西域国家安西都护府,其读音为“zhōng ā”,其中“zhōng”读第三声,“ā”读第一声。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历代人们,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它讴歌了军人的英勇和忠诚,表达了对家国的热爱和思念之情,体现了王昌龄真挚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崇高的爱国情操。
十shí,五wǔ,从cóng,军jūn,征zhēng,中zhōng,阿ā
《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此诗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据人教社最近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a 一声,解释为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代词前。
十五从军征
[汉] 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