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和悯农描写的是同一首诗,但悯农作为标题更好。锄禾只是叙事,不能表达出作者呼吁珍惜粮食的良苦用心,悯农则不一样,一个“悯”字,让人的心为之一动,为什么要悯,因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你看,农民伯伯多么辛苦,原来粮食是这么来到我们餐桌上的,因为来之不易,所以更要珍惜,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珍惜每一粒粮食,因此悯农二字更好的体现了这首诗的含义,更贴切诗的内容,也更有意境在里面。做诗讲的就是一种意境,短短几个字,却能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欲说还休,一个好的标题,更能引人入胜!
《悯农》和《锄禾》没有区别,都是指《悯农二首》。《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语近意深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锄禾和悯农是同一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其中悯农又分为悯农(一)和悯农(二)锄禾是悯农中的一首
是
《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悯农》其中的一首。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同情农民,利用诗词抒发自己对农民深后的感情。写出了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苦,但只能勉强糊口的生活。
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的诗词《悯农》的其中之一,原名为《悯农·其二》,历史上以“悯农”为题的诗还有很多,宋朝的杨万里、叶清臣、陈宗远,明朝的于谦等人都曾以悯农为题作诗。
“锄禾日当午”这首诗叫《悯农》。作者为唐代诗人李绅。
《悯农》共有两首,“锄禾日当午”为其中之一。
其二原文如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