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以沉郁顿挫为主。
“沉郁”一词最早出于钟嵘的《诗品序》“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明。”而沉郁顿挫显于杜甫《进雕赋表》:“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由此可见,“沉郁顿挫”也是杜甫对于自己诗风的看法之一,这也是被后人以“沉郁顿挫”评杜诗的原因之一。
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缘由主要是人生经历和其所在的特定历史背景。“安史之乱”时期。国家岌岌可危,诗人杜甫曾经和人民一直逃难。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焚掠,和人民一直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这里他的“沉郁顿挫”风格几近大成,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月夜》、《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传世名作。
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是沉郁顿挫。因其所在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他写出的诗都是表达对人们的深刻同情,跟揭露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从中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手法也很蕴藉沉著,从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顿挫”早已成为杜甫诗歌风格的定评。
“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是指杜甫诗中经常表出一种时代强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一种悲凉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