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曹植视频_七步诗 曹植解析

当听到曹植在七步之内吟出了有名的七步诗是,我情不自禁地赞叹到,真是聪明过人旷世奇才啊

曹植七步诗原诗是: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里的然同燃,萁是豆茎,晒干后用来作柴火用。

豆杆  一起生长  同根同源别伤害自己人。

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豆萁是指豆杆,豆和豆杆都是以豆根长出来的。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丕继位后,因嫉妒才华横溢的弟弟曹植,先后贬低他,以至他到最后含恨而死。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在建安时期就有人盛传曹植胜过建安七子。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天资聪颖的曹植“年十岁余,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他便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自然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

曹操看后,赞赏不止。当时曹植只有19岁。自此,一向重视人才的曹操产生了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的念头,要将其王位交给这个文武全才的儿子曹植。因此曹操对曹植特别宠爱,并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吾欲立为嗣”。谁曾料到,曹操的这一想法,非但没有给曹植带来什么福分,相反给他后来制造了不尽的痛苦,使他无形之中卷入争夺太子的漩涡之中。

很多人把曹植和曹丕争夺太子之位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曹植性格的作风,狂放不羁,任性而为,导致曹操对曹植失去了忍耐,最终抛弃曹植选择曹丕,其实曹丕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能说在争夺世子之位的重要时期,曹植的性格误了他的事。

从曹植早期的作品中不难看出,曹植确实是个任性,爱喝酒的文人,《三国志》中对曹植的评价是“任性而为,不自雕砺”,但是都忽略了对曹植内心深处性格,曹植早年跟随曹操出征,深刻感受到世间百姓的疾苦,在其作品中,曹植表达了很多对百姓的同情,生在王侯之家的他做到这样,表明他是个很善良的人。

从其早期一些赠答诗歌,如《赠丁仪》、《赠徐干》等,可以看出曹植极其赋有同情心,注重感情。不仅如此,曹植有很多的作品是写亲情的,有为自己早天的女儿做的《行女哀辞》还有为一直迫害他的兄长曹丕早天的儿子做的《仲雍哀辞》可见曹植是个内心很柔软的人。

曹丕死后,曹植还为曹丕做了一篇《文帝谋》来纪念曹丕,即使曹丕生前那样对自己,曹植依然表现得很悲伤,曹植是个极其注重家庭、亲人感情的人,心中有爱,注重感情,重兄弟之情。

所以曹植的性格并不是可以笼统概括的,在不同的时期曹植的性格是有所不同的,这完全可以从其诗歌作品中得到答案,但是曹植本性中的友爱和注重感情是诗中贯穿曹植的一生的。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才华非常突出。曾经被曹操赞赏,被认为是曹丕的继任者。然而,由于曹丕和曹植之间的争斗,以及曹植自身的一些问题,他的政治生涯并没有如人所愿。


曹植七步诗的故事是一个著名的典故,讲述曹丕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以证明他的才华。曹植应声而作,表达了自己对兄弟之间的争斗和人生短暂的感慨。这个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体来说,曹植是一个有才华、有情感的人,他的文学成就和才华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赞誉。

曹植是一个有才气,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才思敏捷的人。曹植的七步成诗指的是在七步之内就能完成一首诗的创作。用来比喻有才气、文思敏捷。 

才思型天才诗人。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又称陈思王,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为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中国三国时期文学家,诗人,音乐家。

曹丕和曹植也都是曹操的儿子。


  曹植很聪明,很用功,诗歌文章写得又多又好。当时,大家都很钦佩曹植,称赞他

是个大文学家。曹操自然也很宠爱他。只有曹丕很嫉妒曹植。


  曹操死后,曹丕做了皇帝。有一天曹植来拜见哥哥。曹丕一见他就没好气地说:“

我和你虽然是亲兄弟,但是从礼义上来说,是君臣。以后可不许你仗着自己的才学,不

讲君臣的礼节啊!”


  曹植低着头,小心地回答:“是!”


  曹丕又说:“父亲在世的时候,你常常拿诗歌文章,在别人面前夸耀。我问你,那

些诗歌文章是不是请别人代作的?”


  曹植回答说:“我从来没有请人代作过,都是我自己作的。”


  曹丕板着面孔说:“好!现在我叫你作一首诗。你在殿上走七步,七步走完了,就

必须把诗作出来。如果走了七步,诗还没有作成,要重重的治你的罪!”


  曹植明知道曹丕想借故害他,可是凭着自己的才学,有把握走七步作成一首诗,就

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请出个题目吧!”


  曹丕想了想,就对曹植道:“我和你是兄弟,就用‘兄弟’二字做题目。可是,诗

里面不许带有‘兄弟’这两个字儿!”


    曹植略加思索,回了一声:“是。”就在金銮殿上走起步来,走一步,念一句,七

步还没走完,诗就作出来了。诗是这样的: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翻译成现在的话,是这样的:


  煮豆子烧的是豆秸啊,

  豆子在锅里哀哀地哭:

  咱们本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啊,

  你煎我熬我,为什么这样狠毒?


  在这首诗里,曹植把曹丕比做豆秸,把自己比做豆子,等于在责备曹丕:咱们本来

是亲兄弟啊,你为什么要这样迫害我呢?


  曹丕听曹植念完了诗,觉得脸上热辣辣的,但是也没法治曹植的罪。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