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的特点_柳永词的特点有哪些

柳永词的艺术特色是慢词为主,雅俗并陈,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柳永对宋词影响甚大,有“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之说。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在于抒情的自我化,语言的通俗化,铺叙和白描的手法让篇幅虽然短小,但却可以烘托出情感的变化。

若说游泳池的影响他却写出了亘古以来人类情感上的共鸣,论人有古今,情感恒不变。

柳永和苏轼都是唐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但他们的词作有不同的特点。柳永的词注重情感的表达,其作品多写闺情,以“怨”、“欲”、“离别”为主题,语言较为简洁直白。

苏轼则更多地注重词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其作品多写自然山水、咏物等,语言华丽富丽,有深度的文化内涵和哲理。

总体说来,柳永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苏轼则更注重词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而且多样化。

1、《望海潮》:

⑴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①善于铺叙,作品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反映城市生活的词作,唐五代以来为数甚多,但生活面很窄,角度很片面,绝大多数都是限于樽前檀板的歌酒生活。至于城市的繁荣面貌,在词这个文学领域,并未涉及。而这首词却用浓墨重彩对杭州进行了充分的描绘,展现了一派昌盛的景象。“承平气象,形容尽致。”(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时人范镇说:“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祝穆《方舆胜览》)

②善于点染。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⑵感情饱满,夸张适度。

⑶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

2、《雨霖铃》:

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望海潮》: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① 善于铺叙,作品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如果说柳永的《望海潮》是一幅浓艳的都市画,那么《雨霖铃》则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在全词中,通篇没有一个色彩绚丽的词语,然而确确实实画出了一幅别离图。“寒蝉凄切”、“执手相看泪眼”“暮霭沉沉楚天阔”“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等句,不着一色,而人物的形象、阴沉的暮霭、清冷的月色仿佛跃然眼前,使人如置身于优美的画境之中。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