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篇(十二章)》中。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庭。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
在这章经文中,孔子提出了取信于民的观点,即执政者要获取人民的信任,这是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人民愿意把统治权力赋于你,统治才能长久,政权才能稳定,社会才能和谐。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干庭,是可忍,熟不可忍也!这就是论语三章。古时《周礼》礼制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用八佾,季氏越礼。
论语第四章原文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其?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
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莫也,义之与比。”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一、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有益处;与走邪门歪道的人交朋友、与谗媚奉迎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处。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三、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译文:“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