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白居易原文及翻译_《观刈麦》原文

全文是: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yì)麦

作者: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

吏(lì)禄三百石(dàn),岁晏(yān)有余(yú)粮,

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注释

  (1)刈(yì):割。(本为古体诗)

  (2)陇 :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荷:肩挑。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料,有时也可以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不:从未。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

  (12)岁晏(yàn):岁末。晏,尽。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guān yì mài


“麦”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芒谷,秋穜厚薶,故谓之麦。麦,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从来,有穗者;从夊。凡麦之属皆从麦。莫获切”。“麦”的基本含义为麦子,如麦田、麦收;引申含义为姓。

1 观刈麦的注音为「guān gǎi mài」。
2 「guān」表示观察、注视,「gǎi」表示割麦,「mài」表示麦子。
3 白居易的诗句「世兴邑里成麦秋,观刈麦者忆前游」表达了对故乡及童年时光的怀念。

Bái Jūyì de guān yì mài de zhù yīn shì:“zài qiàn tāo lǔ zhōng, jué zhuó zhēn fēng jùn.” 原因是这是白居易所创的一种韵律格律诗体——“正话反说”,其中的一个诗句偶有用到“观刈麦”这个比喻,注音也随着这个作品被流传。
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巨匠之一,是唐代三百卷诗人之一,他的诗多为写景叙事和抒情,其作品雄浑豪放,婉约清新,文学技巧高超,被誉为“诗鬼”。
在唐诗中,他著名的有《长恨歌》等。

guān yì mài, yì huī rì wèn, duǎn liǎng chuán zhòng, ròu yì zhù yín因为白居易的观刈麦是一首古诗,注音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以及正确发音,guān yì mài, yì huī rì wèn, duǎn liǎng chuán zhòng, ròu yì zhù yín这句话是韵律工整的七言绝句,注音完全符合古诗的韵律和用词。
白居易的观刈麦是一首古诗,描绘了庄稼丰收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其优美的词句和严谨的结构,使其成为唐代最为优秀的诗歌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注音如下:

guān qiè mài

shí nián bù jù tuán

yīn yīn lù zhōng xiàn

shǎo rú zhī yì xuán

shùn fēng shēng diàn luàn

guān qiè mài因为白居易在《李夫人赋》中有一句:“秋月春风一杯酒,管楼前留试观刈麦。
” 其中的“观刈麦”就是指欣赏田间农民的收割麦子的景象,而“观”和“刈”都是轻声,所以“刈”字的注音为qiè。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其作品以豪放、纯洁、豁达而被称为“豪放派诗人”,被誉为“天宝文人”和“饮中八仙”。
他的许多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风俗,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观刈麦”的拼音是“guān yì maì”

1:释义:观看别人割稻子

2:出处:唐代白居易诗《观刈麦》

3:原文:《观刈麦》

唐 ·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晌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理解: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做官时看到老百姓在割稻谷的场景,通过与老百姓的对话得知老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当官的自己却从来不需要担心吃不到饭,白居易对此感到愧疚,表现了一种体恤百姓的官吏的形象。

观刈麦的注音是guān qì mài。
因为“观刈麦,田田如画”是白居易诗句中的一句,其中“刈麦”在现代汉语注音里应该是yì mài,但在古代汉语中常常有读音变化的情况,比如押韵或通假,而且白居易诗歌的语言也多采用了韵律协调,因此在这句诗中,“刈麦”被读作了qì mài。

Bái Jūyì de guān yì miàn de zhù yīn shì:guān yì mài。
因为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观刈麦,田田如也”中的“刈麦”就是“观刈麦”的意思,而“观刈麦”的“观”读作“guān”,“刈麦”读作“yì mài”。
这样的注音在唐代流传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可以介绍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白居易对自然的感悟和描绘方式。

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注音如下:

观(guān)刈(yì)麦(mài)人(rén)太(tài)劳(láo),日(rì)炎(yán)炎(yán)、时(shí)稔(rěn)稔(rěn)。

夏(xià)至(zhì)未(wèi)归(guī)客(kè),空(kōng)坐(zuò)凉(liáng)墀(chí)、独(dú)吟(yín)瘦(shòu)马(mǎ)鬃(zōng)。

于(yú)是(shì)心(xīn)任(rèn)意(yì)驰(chí)骋(chěng),泛(fàn)览(lǎn)田(tián)亩(mǔ)、何(hé)限(xiàn)芳(fāng)草(cǎo)茵(yīn)。

慨(kǎi)然(rán)而(ér) 感(gǎn)慨(kǎi),收缰(shōu jiāng)立(lì)足(zú)、长(cháng)吁(xū)闷(mèn)嗟(jiē)音(yīn)。

注:观刈麦,夏至未归客,于是放心泛览田亩,慨然叹感,收缰立足,长吁闷嗟。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