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的故事_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两得。

魏王从之,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是一则著名的古代故事,讲述的是公元前245年时,魏国与赵国交战。赵国的都城邯郸被魏军重重包围,形势危急。为了解救邯郸之危,赵国大夫吕不韦提出了“围魏救赵”的策略。


吕不韦弄权于丞相之位,使得嬴政(后来的秦始皇)当上了赵王。吕不韦指示嬴政采取“听任赵军攻打秦国边境并从内部疲劳它们”的计策。嬴政对此进行了贯彻执行,并诱使魏军主力转移东南地带。


在军队外线战输给越国后回到家乡的孙膑和李牧发现这个计划后,孙膑采用了双翼进击作战方式,并携带大量资源保持粮草运输线畅通。李牧将主力放在柿子岭面坐山观虎斗。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军开始逐渐对抗魏军。最终,在公元前235年,李牧在柿子岭上的这个战术制胜,并成功解救了被围困的邯郸城。魏国不得不撤离封锁赵国都城道路的措施,赵国得以免于灭亡。


因此,“围魏救赵”成为一个流传甚广的俗语,用来形容在危难时刻采取奇计、从外线等较小方面寻求突破口。

“围魏救赵”是一则历史典故,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赵国当时遭到其他国家联合围攻,处境十分危机。赵国的大将军廉颇难以支撑,他的部下韩信便向他建议:“围魏救赵”,即利用敌国魏国的兵力,从后方袭击攻打赵国的楚国,将敌人分兵,达到解围赵国的目的。


廉颇一开始不同意这个计划,因为魏国和赵国曾经交战过,他认为魏国不会为了赵国的利益而拿生命去冒险。但韩信说服了他,以自己的经验告诉他,如果能够在敌人意料之外地出击,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于是,廉颇指挥大军先向魏国前线挑衅,吸引了大量的魏军前来迎战。韩信则带领部队从敌军后面偷袭魏国的都城,虽然因为消息传播不及时导致进攻不顺利,但最终还是成功地消灭了一支魏军并掳获了魏王夫人,逼迫魏王释放了赵国的重要城池,成功营救了赵国。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常常需要新颖的思路和勇气,只有敢于思考并采取行动,才能够有机会得到成功。

  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

  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死,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孙膑好言相劝,田国等人不从。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个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

  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死,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口服心服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邯郸。赵王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魏国内部空虚,于是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在路经桂陵要隘,齐兵设伏截击魏军。庞涓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