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重探讨了六国当时应采取的自安之计。全文抓住一个“势”字,站得高、看得远,从大处着笔,高谈阔论、说短论长,颇具战国策士纵横捭阖之风。
这篇文章的论证结构不是什么难点,不过很典型,尤其是对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很有帮助,所以我要说一说。
这篇文章的论证结构很平常,是议论文的最常见的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模式。
提出问题即提出论点部分。首先是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之后是分论点,有两个,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灭亡,有赂秦和不赂秦两种情况,作者都考虑进去了。其中,第二个分论点之后还有一句分析原因的话,“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样这个分论点也就很充分了。最后的一句是一个小结,这是学生写作时最缺少的。
文章首段破题,极为简洁,分析论点,层次分明而全面,让自己的立论牢牢站立,这是学生最应该学习的。
分析问题部分有两段,分别从两个分论点的角度进行论证。第三段是针对第一个分论点进行的论证,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其次还有引用论证。
前两段总领全文,提出论点。三四两段分析论证,最后总结全文,用抒情议论提升中心。全文总分总结构。按照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进行分析论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