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人名叫廉颇,他十分嫉妒蔺相如。有一次坐马车的时候,蔺相如主动避开廉颇,让廉颇很得意。
蔺相如手下的人却很不服气,相如说了一大通道理,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才知道自己错了。于是他脱光上衣背上荆条去给相如道歉,从此二人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我想先来谈谈廉颇,在蔺相如与廉颇的对比中,我们或许就可以发现蔺相如为什么成功了。 从廉颇蔺相如列传来看,司马迁讲述的三个事件,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都是以蔺相如为中心,廉颇作为配角来衬托蔺相如的形象。 然而廉颇堂堂将军,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却位在蔺相如之下,这真的是因为蔺相如功劳大吗?来看看廉颇的功劳 这是渑池相会中的结尾,秦王请赵王在渑池会面,赵王不敢不从,蔺相如随行,廉颇带兵在外威慑,中间是蔺相如和秦王斗智斗勇的故事,但请注意结尾“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这句话非常重要啊,不论蔺相如废了多少口舌,都比不过廉颇带兵呀,秦国畏惧的是赵国的实力而不是蔺相如能说会道。 可这个浅显的道理难道赵王不懂?紧接着“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这让廉颇如何服气,于是后来就有了负荆请罪。 既然道理赵王都懂,那就只能是廉颇在某些地方不被赵王所喜,或者被忌惮了吧,时间倒回去看看 问题是不是已经出现了,廉颇此时已经战功赫赫,但廉颇并不是善于讨好帝王的人,他忠于的是赵国,这句话他说得很公正,但赵王心里会舒服吗?你廉颇又不被俘虏,回去以后还是将军,那我赵王怎么办?不过赵王也是一代明君,此后仍旧对廉颇信任有加,但心里未尝没有芥蒂。 而蔺相如呢?随行赵王,替赵王保全尊严,与赵王共进退,这样的人,他的荣誉地位也都是赵王给的,他只能忠于赵王,赵王当然更喜欢他。而且赵王将他放在廉颇之右,未尝不是帝王平衡之术。 所以最后蔺相如成功了,廉颇只是衬托蔺相如才能的配角。并不仅仅只是蔺相如自己的原因,中间还有很多东西。 最后还是很心疼廉颇,后来几代帝王不仅不信任廉颇,还败光了赵惠文王辛辛苦苦的基业,廉颇最后到死也没能为赵国带兵。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真的不是一点心酸
一、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二、 渑池会盟:
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
三、 负荆请罪: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后来,廉颇被感动,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