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翻译一句一译_寡人之于国也翻译古诗文网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介词,对

古文中“之”的用法:

二、用作助词:

①相当于“的”。

②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佚名《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宾语前置标志。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④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拓展资料: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寡人之于国也》中“其”字有两处:

第一处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这里“其”为方位代词;第一个代指前句的“河内”,第二个代指“河东”;可都译为那里的;

译: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

第二处在:“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里“其”为物主代词;第一个代指前句“鸡豚狗彘之畜”,第二句代指前句“百亩之田”;可都译为它们的;

译: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

之,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全文其出现2次:

1、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其,代词,那里的

2、无失其时,勿夺其时:其,代词,它们的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