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历史起源_清明节的历史起源50字

清明节的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属于重要的八个节日之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气在冬至后第105天,春分后第15日,一般为公历4月5日前后。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同时也是一个自然节气点,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其起源和传说如下:

起源。清明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是作为祖先崇拜和春祭的礼仪出现的。据传,清明节始于周代,最初是一种节气名称,后来与寒食节相结合,形成了纪念祖先的节日。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晋文公)的忠臣,曾割肉救主。当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选择隐居山林。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而放火烧山,不料介子推与其母亲抱树而死。晋文公极为悲痛,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示哀悼。

传说。清明节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介子推为了帮助重耳逃脱饥荒,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烤给重耳吃,使其得以生存。多年后,重耳成为晋文公,介子推却拒绝接受封赏,选择隐居山林。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而放火烧山,导致介子推与其母亲死亡。晋文公深感内疚,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形成了人们扫墓祭祖的传统45。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时候,象征着生命的重生和希望的开始。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