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能至"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或实现某个目标或境界,但心中仍然向往它。这里的“至”是指达到的意思。这个成语表达了一种虽然现实条件或能力所限无法实现某种理想或追求,但内心仍然对其充满向往和渴望的情感。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对高尚品德、崇高理想或者美好境界的追求。即使现实中无法完全达到这样的境界,但心中仍然保持着对其的敬仰和向往。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内心的美好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
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你问的意思就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表达的意思是倾慕,向往之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
前半句出自《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原句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全句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样令人瞻仰,像大道一样令人遵循。”我虽然不能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孔子,但内心景仰向往他。我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见他的为人。到鲁国,观看仲尼的庙堂、车辆、礼器,书生们按时到孔子的旧宅演习礼仪,我崇敬得徘徊流连不忍离去。自古天下君王以及贤人也很多了,当活着时都很荣耀,到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孔子一介平民布衣,道术声名流传十几代,学者们认他为老师。从天子王侯以下,凡中国研讨六经技艺的人,都以孔子的话做衡量的标准,可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圣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