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的意思,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

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意思是:

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节选自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后两句,基本意思是:某处地方原本空无一物,又到哪惹来尘埃呢?

大致是说,看到的都归空像!红尘万物,终归尘土

印度有一种树,因为佛在此树下觉悟,所以把树的名字改为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明镜台是对人心的比喻,心就像一面明镜,又像一座高台承载一切。

本来无一物是说,本来一切物质都是没生出来,连名字也没有。那时候最清净。何处惹尘埃。是说,本来清净无比,在没有尘埃的世界,何处能沾染尘埃呢?

我看见云,

像鸟、像大象、像羔羊,

如果我没见过鸟、大象、羔羊,

我怎么会看云像鸟、像大象、像羔羊?!

因为我先前见了、知了、被施入了,

所以如今再见、再知才会意会原见,

《西升经》:何以知邪?为物所倾!

我们先见、先知、先学、先施入的是因,

我们后来所看见的、知道的一切是果,

皆是“条件放射”。

人即是如此。

《西升经》:生道非一类,一切人非人。

我们人,并不是人,

你自己也不是自己,

那是什么?

是被施入意识的皮囊。

就像一台专用电脑,

有安装机床控制功能的,

有绘画的功能的,

有音视频制作功能的,

被安装了什么程序就是什么电脑。

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一个医生看到任何人,

都会查看思考这人有什么病,

一个教师看到任何人,

都会从教育的角度审视这人,

干银行看人有没有钱,

干将军的看人能不能打仗,

淫鬼能看到某人脱了衣服是什么样子,

杀狗的人看狗能出几斤肉,

爱狗的人看狗如同类,

所以,人就是个被施入的皮囊。

《道德经》: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道德经》: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知必病,不知则不病。

我心有一,所知所见皆一,

我心有二,所知所见有二。

《西升经》

生置章第十七:

老君曰:

生我於虚,置我於无。

生我者神,杀我者心。

夫心意者,我之所患也。

我即无心,我何知乎!念我未生时,无有身也,直以积气聚血成我身尔。

是以圣人无常心者,欲归初始,返未生也。

人未生时,岂有身乎?无身当何忧乎?当何欲哉!故外其身,存其神者,精耀留也。道德一合,与道通也。

人活着,就是这个简单,

施入何道则归于何道,

故,《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有必缴之。

人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被施入注入了什么就是了什么。

所以,观人,

观其所为,知其所施,

观其果,明其因。

看孩子什么样,

就知道其父母什么样。

如果有人发脾气,

又是谁施入其不欲了呢?!

有些不欲是即来即去,

而常常不欲又常常去,

常常不欲于人,去了又回来不欲,

此人必然恶性循环,成恶人。

再细化,

我看见云,

像狗,像猫,

证明我看见过狗,看见过猫,

他看见云,

像火,像树,

证明他看见过火,看见过树。

《西升经》

行道章第九:

老君曰:

子若行吾道,当知上慧源。

智亦不独生,皆须对因绿。

各有行宿本,命禄之所闻。

同道道得之,同德有德根。

《道德经》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我心有一则见一,

我心有二则见二,

因我心有见,

故我心执其见。

大道虚无混沌,

若有则去,

若无则归。

我心若虚无清静,

见一是一,

见二是二,

莫执着,

随所见,

见是所见,非常见,

道可道,非常道。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文/迟程阳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大道泛论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