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其三_杜甫咏怀古迹其三PPT免费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睹物思人,因昭君村而哀叹昭君的遭遇。昭君虽远嫁异国,但她怀念故国之心却从未改变。作者再联想到自己,漂泊他乡而不得归的无奈,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运用的想象比较多。

李商隐的《马嵬·其二》同样是开篇从一女子的事迹说起,夹叙夹议,来讽刺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讽刺和指责意味比较浓。

“拗救”是律诗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声律现象,请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说明什么是拗救。


群 山 万 壑 赴 荆 门,生 长 明 妃 尚 有 村。


一 去 紫 台 连 朔 漠,独 留 青 冢 向 黄 昏。


画 图 省 识 春 风 面,环 佩 空 归 月 夜 魂。


千 载 琵 琶 作 胡 语,分 明 怨 恨 曲 中 论(lún)


拗救


拗救,读作ào jiù。格律诗中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格律诗中出现拗句,采取一定的方式补救,称作"拗救"。拗救的方法,一般有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两种。


拗救


概况


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的一种。但由于比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具体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出句自救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


“凉 风 起 天 末”,


“平 平 仄 平 仄”


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


“回 看 射 雕 处”,


“平 平 仄 平 仄”


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萧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都属于这种情况。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当然要记牢。”


孤平拗救


②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杜甫的《复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防寇,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第三字“今”救第一字“故”,是孤平的本句自救)


对句相救


③如果出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字当平而仄,变成“仄仄平仄仄”,甚至是“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


如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三句“不”当平而仄,对句“吹”位置字变成平救上句)


如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报国有万死”(因为“国”字在古汉语字调中属于入声,普通话没有入声,现在分到阳平,所以“国”字在此古诗中应当是仄声)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


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双拗,佳联要记清。”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