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古诗拼音版正版_古诗竹石拼音版 全诗

郑燮(zhèng xiè)竹石原文注音版:

yǎo dìng qīng shān bù fàng sōng 

咬定青山不放松,

lì gēn yuán zài pò yán zhōng 

立根原在破岩中。

qiān mó wàn jī hái jiān jìn 

千磨万击还坚劲,

rèn ěr dōng xī nán běi fēng 

任尔东西南北风。


全文翻译(译文):

竹子把根深深地扎进青山里,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同以前一样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首先,《竹石》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燮(xiè)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里说到郑燮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我们大多数人都听说过“郑板桥”吧。

郑板桥原名叫“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或板桥道人。原籍江苏兴化人,所以我们也称之为郑板桥。郑板桥是一名著名的画家,热衷于画兰竹石,曾经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的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是清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之一。

了解郑板桥的背景之后,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竹石》这首诗原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该首诗4句话都在写石,从石头的原形,竹子扎根在山里的样子,在壁崖的岩石,在经历了千磨万击的捶打和风吹日淋之后,依然笑看一切,任凭你怎么风吹雨打,我依然坚定自如。整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对石头和竹子的真实景象的描写,将石头竹子赋予了人类的生命,写的活灵活现,实际上是指人的品质,坚毅刚强。同时也表现了郑板桥本人刚毅的品性和刚正不阿的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表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任凭世俗的敲打,自己仍然保持洁身自好高贵的品质。

在整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只要拥有坚毅的品性,无论外界环境怎么变化,你仍然可以保持独立发展。

《竹石》的作者是清代画家郑燮。

《竹石》注音如下:

yǎo dìng qīng shān bù fàng sōng

咬定青山不放松,

lì gēn yuán zài pò yán zhōng

立根原在破岩中 。

qiān mó wàn jī hái jiān jìng

千磨万击还坚 劲,

rèn ěr dōng xī nán běi fēng

任尔东西南北风。

古诗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诗文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