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意指在墙上刻写的论文或题诗。这个词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又豫游临西林八十峰,其峰虽高,岩峭绝壁,多棘楼阁、人物题字处处有之。”
由此可见,“西林壁”是指峭壁或散落在峭壁间的题刻文物,而“题西林壁”则是刻下自己的诗文或题词留于此处的行为。说成“西林题壁”亦可,表示写下的字迹留在壁上,可以引导后人。现代用法中,“题西林壁”比喻在某个场所留下自己的名言和事迹,留下个人的足迹。例如,某个城市被誉为“时尚之都”,那么在这个城市留下自己的标志性建筑或创意作品,就是“在时尚之都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诗作。
古诗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时,有山岭连绵起伏之势,从侧面观看时,确是山峰耸立之貌,再从远处高低不同处观看也,有不同风景,之所以看不出它的真面目,是因为正处于庐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