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拓展资料: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在经学中的地位早有定论,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
《礼记·曲礼》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礼仪的基本原则和社会行为规范。以下是对《礼记·曲礼》全文的简要解释:
1. 开篇:《曲礼》开头强调,无论坐立,都应保持端庄,言行要稳重,以维护民心和社会安定。
2. 个人修养:提倡个人应避免傲慢、纵欲、自满和极端享乐,应尊重贤者,公正地看待他人的善恶。
3. 礼仪的功能:礼用于确定人际关系的亲疏、解决疑惑、区分是非,礼的实践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4. 礼的实质:礼的本质在于修身、践行诺言,礼的学习应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接受。
5. 社会关系:礼有助于明确君臣、父子、兄弟等社会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6. 礼与道德:礼与道德仁义相辅相成,礼的实践有助于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
7. 礼的实践:在日常生活中,礼的实践体现在对长者的尊敬、对财物的合理分配、对争议的公正处理等方面。
8. 礼与个人地位:无论个人的社会地位如何,都应遵循礼的规范,礼的实践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品德和社会地位。
9. 礼与社会安定:礼的普及和实践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和和谐,无礼则可能导致社会混乱和危险。
10. 礼的教育意义:礼的教育对于区分人与禽兽至关重要,圣人制定礼法,以教化人们,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11. 礼的具体表现:《曲礼》还详细描述了礼在各种社会场合中的具体表现,如宴席、祭祀、朝见、丧葬等。
12. 礼的禁忌和避讳:讨论了礼的禁忌,如对尊长的避讳,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应遵循的礼节。
《礼记·曲礼》的全文解释涉及了古代礼仪的多个方面,反映了儒家重视礼的价值观和社会观。这些原则和规范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