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及翻译

登三山还望京邑读音是wǎn dēng sān shān huán wàng jīng yì。

邑[yì]汉语汉字

邑(拼音:y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上部是“囗”(wéi),表示城市;下部为跪着的人形。有土地有人,意思是都邑、城市。邑也作为县的别称。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邑”是汉字部首之一,用作偏旁时变体为阝(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如都、郡、邻、邦等。

  

1、这是描写思乡之情的一首诗;  

2、原诗如下: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朝代:南北朝  作者:谢朓  原文: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2、详解: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一首五言古诗,抒写诗人登上三山时遥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乡之情。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诗人站在京城之外,首先想到的是历代和自己有相似遭遇的人物。

借助典故,诗人将前代文人的情感叠加在自己的身世遭际上,王粲的飘零他乡、潘岳的浮萍不定情怀就都落实在谢朓的身上,从而将他自己的身世情怀表达的更加深沉更加令人心碎。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太阳光散射在京城的各个角落,诗人虽然出了京城,但是此时回望高大的城墙和巍峨的建筑,反而觉得参差错落,看得更加清楚和明白。这一回首凝望的形象,也就奠定了诗人的叙述视角,必定是远行之人恋恋不舍。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