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山西河津人),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又因曾任太史令,故人称太史公。
《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记》,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史书,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1][2]司马迁以传说中的黄帝为起点,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讲述了中国约3000年的历史,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一共有一百三十篇,共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司马迁作此书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全书历时约14年才得以完成。
司马迁出身史官世家,在李陵事件中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为他辩护,不惧皇权,虽遭宫刑,仍旧以坚韧不拔之志,撰写出了史家之绝唱《史记》。
其身上具备了勇敢,坚韧,严谨,等可贵的精神品质,更能在撰写中坚持较为客观的立场,以大毅力在困苦的环境中坚持完成篇幅宏大的史书。是身残志坚的典范,在当今社会中仍然能给人以极大的激励。
史记《太史公自序》介绍了司马迁,是司马迁的自传。
司马迁,字子长,司马谈之子,左冯诩夏阳人,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他家学渊博,三十八岁时,正式做太史令。后因为李陵辩护遭受腐刑。他忍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巨大折磨,为完成他父亲的遗愿撰写《史记》,并于公元前91年完成全书。
易记最后一回《太史公自序》。记的就是其本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