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鹤去楼空,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鹤去楼空,物是人非,世事茫然,岁月难再,惟有绵绵乡恋、悠悠乡情古今亦然,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由虚幻传说转为实写之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由天晚而想到归家,然而乡关何处?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出自公元732年。
公元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这一年,黄鹤楼已存在500年,早已活成了传说。据说,有一位道士曾在这里乘黄鹤飞去,羽化成仙。黄鹤楼被赋予了仙风道骨的气质,更加飘缈迷人。
公元723年。那年的他年少有为,在游玩武昌的时候,登上了黄鹤楼,看到雄伟壮观的景色吸引着,情不自禁的写下了这个千古绝唱。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中,创作于盛唐时期。这首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