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的这首五律从军行的颈联是: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 …
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称“唐宋散文八大家”,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 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炳彪于文学之林。 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以革新六朝以来骈丽雕饰、专事浮华的文弊,建立崭新的文风为号召,在文坛上蔚为一股风度潮。宋代的欧、曾、王、苏等文家,继承唐朝古文运 …
戊戌六君子是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农历戊戌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时所逮捕并处死的六名变法派人士,分别为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与康广仁。这个问题我很愿意回答。早年间看过一本小册子《戊戌变法》,说的是清光绪年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的变法图强的一场运动,最后因种种原因以失败而告终,谭,扬等六君子杀身成仁,饮恨终 …
苔藓 tái xiǎn苔藓植物(Bryophyte),属于最低等的高等植物。植物无花,无种子,以孢子繁殖。能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苔藓(读音: tái xiǎn)基本释义藓(藓纲的植物的俗称)详细释义1.苔和藓同属隐花植物中的一个大类,有很多种,大多生长在潮湿的地方。一般不细加分别,统称苔藓。南朝 齐 谢朓 《游山》诗:“荒隩被葴莎,崩壁带苔蘚。”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半夜里清风送来了远处的阵阵蝉鸣声。田野里飘散着稻花的清香,青蛙在歌唱着丰收的年景。稀疏的星光闪烁在天边,点点细雨洒落在山前 …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乡愁”的原文是: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所作的一首现代诗。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意思是: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原文《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赏析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 …
踏莎行候馆梅残这首词是宋代词人欧阳修的作品。这首词以美妙的春景渲染了行者别离的悲凉气氛,属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首词是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篇,写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现离愁。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在他人身上己所欲之,慎施于人就算是自己所喜欢的,也不要随便强加于他人,以前我很喜欢把这两句话说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勿施于人也”。呵呵!意思就是: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去让别人做。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事实不符合自己的要求,自己都不愿意做,也就没有必要去要求别人做。你要求别人做 …
川流不息(chuān liú bù xī),汉语成语,指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出自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川:河流。息:停止,停下。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成语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