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送别 (唐)王维古诗_《山中送别》古诗王维

“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山中送别中描写的在柴扉中想象的这一片春草的绿色的景物。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王维山中送别描写了秋末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表达了诗人悲己思乡之情。

这首五绝既名《送别》,自然是写朋友之间相送之时的离情别意。

前两句写送别后的状态,这里直接跳过了与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动态描写,起笔就是“山中相送罢”,送完了,“日暮掩柴扉”,我回家关柴门了。

对相送过程只字不提,和诗人另外一首作品有着天差地远的区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这种舍弃主要事件,挑选冷场之后细节描写的方法,突出此次送别的重心不在热闹,而在朋友离开之后的思念——刚刚送走你,就开始在平淡的生活中想你了。

这样在后两句才自然地转到心理描写,表达对朋友何时能再来相聚的期望,不写不舍,只写思念,不写过去,只写未来。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完全是写心理活动,谁的?诗人的。春草明年绿?这不废话嘛,大家要体会言外之意:春草明年绿,这是有准儿的。王孙归不归?那可就没准儿了。这种友情和思念,就更加显得深刻,感人。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包含对友人深厚的感情,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虽是首送别诗,却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而是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