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作者成谜,相传是左丘明所作,但至今也没有得到确切的实据。
其实,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作者得不到确认,就连其本身的性质都是争论不休的。
《左传》作者的三种说法,都有道理
通常意义上,《左传》的作者就被认为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这种说法流传程度是最广的,也是很多人认知当中的事情。毕竟《左传》与“左丘明”之间,光是名字都很接近,所以这种可能性并不是没有。
而《左传》和鲁国史书《春秋》有关,这是毫无疑义的。书中对于鲁国的称呼都是“我”,对于鲁国国君的称呼为“公”,足以说明其立场,而很多事情的解释也是站在鲁国立场上,更是能证明写作《左传》的人是出自鲁国。
而孔子曾经作过《春秋》,恰恰左丘明和孔子是认识的。
孔颖达曾经引过这样一句话:
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
点明了《左传》就是左丘明所作,为了和孔子作《春秋》进行配合,俩人像商量好的一样。
而《左传》当中称呼孔子也经常是用“仲尼”,这是平辈之间为表尊敬而用的称呼,《论语》中晚辈都是称呼为“夫子”。
那么,考虑到左丘明和孔子的关系,《左传》为左丘明所作也说得过去。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是定论,因为还有很多值得怀疑的地方。
比如,“左丘明”到底是姓“左”名“丘明”,还是姓“丘”名“明”,“左”只是官名或称谓,亦或者“左丘”本身就是复姓,“明”是人名。
这个提法看似无关紧要,但对于《左传》的成书有大意义。
如果“左”是官名,那么就指的是“左史”,也就是太史,那么《左氏传》还是不是“丘明”所作就值得怀疑,毕竟担任“左史”的人多了,如果是“丘明”所作,那么就应该是《丘氏传》才对,当然也有可能是避“孔丘”的讳,所以称《左氏传》。
但这些推测并不能说没有成立的可能,尤其是《左氏传》中还有一些战国时期的事件记录,与左丘明生活的年代并不相符。
这也引出了另一个研究话题,就是《左传》当中的预言。
《左传》一书里面,提到了非常多的“预言”式判断,但绝大多数都应验了,极小的一部分也不是完全没有应验,只不过是应验了一部分而已。
这是很明显的漏洞,所以由此就引出了两种看法:
其一,《左传》中的“预言”成分是后人添加进去的附会;
其二,《左传》的成书另有其人,是在战国时代。
战国吴起,或为《左传》的实际编纂者。
有学者认为,《左传》的成书年代应该是战国时期,所以收录了很多战国阶段才有的事迹。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叶梦得在《春秋考·卷三》中提出《左传》作者:
殆战国周秦之之间人无疑也。
相似的观点在朱熹、郑樵、王应麟等等大学者著作中都有提及。
到了近代,钱穆、郭沫若等著名学者也认为《左传》的成书在战国阶段,并且应该是著名的军事家吴起。
这种观点的依据虽然也是推测,但同样不无道理。
朱熹认为,《左传》的作者是六国时的楚人,而吴起恰恰就有离魏奔楚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吴起最初的出身是儒家,在鲁国任职,对于《春秋》必然有一定了解。
吴起曾经在很多国家都任过职,所以他采集各国史书编纂成《左传》并不是没有可能。
而《左传》尊奉季孙氏,吴起就曾经为其出仕;又因为吴起自身军事家的身份,左传恰恰就战争描写非常出色。
这两点也可以作为吴起作《左传》的一个推测依据。
除此之外,还有汉代刘歆伪作《左传》一说。
因为秦代曾经出现的“焚书”事件,本身又短命而亡,很多先秦典籍要么经历秦火,要么散轶于战火,所以在汉代就出现了“今古文”之争,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极为重要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