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全文及翻译_竹书纪年颠覆了哪些历史

古本《竹书纪年》除了研究学术之外,并不对外开放。所以,全文译文都没有。至于网上的《竹书纪年》大都是后人伪造的,并不足以采信。

[一]《竹书》: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新唐书·历志》


  案:此唐代一行《历议》所引,‘庚寅’二字为一行推算所得,非《纪年》原文。唐兰先生云:‘唐代一行根据《尚书·武成》的月日,用他的“大衍历”来推算,认为伐纣应该是庚寅。’(《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刊《新建设》一九五五年三月号。)是。


  《尚书·泰誓书序》:‘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与《纪年》合。


  [二]《竹书纪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水经·清水注》


  案:《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书序》:‘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郑康成曰:‘“牧”一作“坶”。’孙星衍云:‘“牧”作“坶”者,《说文》云:“朝歌南七十里地。”《诗·大明》疏引《书序》注云:“牧野”,纣南郊地名,《礼记》及《诗》作“坶野”,古字耳。……据此则知《礼记》及《诗》旧本皆作“坶野”,故《水经注》引《诗》亦作“坶野”,今本为后人改从近字也。’(《尚书今古文注疏》卷一一《牧誓》)


  《存真》云:‘“西夷诸侯”即《牧誓》之庸、蜀、羌、茅、微、卢、彭、濮也。’


  近出周初金文《利○》,记武王伐纣事,云:‘懗(武)征商,隹(唯)甲子朝。’即为是役。此称‘甲子朝’,与《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合。《逸周书·世俘》:‘维一月丙午旁生魄,若翼日丁未,王乃步自于周,征伐商王纣,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执矢恶臣百人。’《吕氏春秋·简选》:‘武王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于牧野,而纣为禽。’又《首时》:‘(武王)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武王以甲子日败纣于牧野,所谓‘甲子之事’,金文、《尚书》以及《吕氏春秋》所记皆合。


  [三]《竹书纪年》曰:武王亲禽帝受于南单之台, 遂分天之明。《水经·淇水注》


  晋束皙《汲冢书抄》云:周武王亲禽受于南单之台。《初学记》卷二四居处部


  《郡国志》曰:……《纪年》曰:武王擒纣于南单之台。《太平御览》卷一七八居处部


  《纪年》曰:武王擒纣于南单之台。《太平寰宇记》卷五六卫州卫县


  案:永乐大典本、黄省曾本《水经注》作‘帝受’,戴震校本作‘帝受辛’,《辑校》同,所据即戴校。《存真》作‘帝受’。他书所引皆作‘受’或‘纣’,无作‘帝受辛’者,当以大典

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一种记年的方法,其中有一句著名的名句:“岁在癸丑,冬至早朝。”这句话指的是冬至这一天的早朝活动,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时间的重视和记录。这句名句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冬至这一重要节气的重视和纪念。

《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其中有许多名句,例如:

 

1.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记载了周武王率领军队讨伐殷商的历史事件。

2. “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无道知君。”强调了做人的原则和道德准则。

3. “牧野功成登圣祖,长平血洒逐狂澜。”描述了牧野之战的胜利和长平之战的惨烈。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