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秦观原文及翻译_踏莎行秦观讲解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首《踏莎行》写于秦观晚年由处州又被贬到郴州后写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

诗人有意识的将杜鹃的原有象征与薄暮的意象作有机的联合,独处“孤馆”,遭受“春寒”,耳边传来杜鹃“不如归去”的哀啼,眼中所见夕阳西下的暮色渐深的景色,使作者从生理到心里都感到寒冷。

词人笔墨沧桑凄婉,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在这首词中得到很好的印证。这首词最能代表他晚年的哀苦心情。

踏莎行秦观是词牌,不是小令。

主旨:这首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表达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大意: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