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观沧海》每句赏析如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两句描写了诗人眼前的壮阔景象,海水荡漾,山岛耸立,构成了一幅宏伟的自然画卷。这种景象不仅展示了大海的广阔无垠,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大海的生机与活力,树木葱郁,百草茂盛,展现了大自然的繁盛景象。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生命的热爱和敬畏。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两句则通过描绘秋风的萧瑟和洪波的涌起,展现了大海的动荡不安和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象征着大自然的伟大,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激情和力量。
总的来说,《观沧海》通过描绘大海的壮阔景象和生机活力,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于生命的热爱。同时,诗人也通过对于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力量的追求。
《观沧海》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诗,全诗如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下面是对每句的赏析: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人东行至碣石,以此为起点来观赏辽阔的沧海。这句话不仅点明了观海的地点,也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胸怀。
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述沧海的水面宽广而平静,而海中的山岛则高耸挺立。通过对水与山的对比,展现了沧海的壮丽景象。
3.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绘了碣石周边的自然环境,树木繁茂,百草生机盎然。这句话通过自然景物的生机勃勃,传达了诗人对生命力的赞美。
4.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凄凉,大海的波涛汹涌。这里的秋风和洪波,象征着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力量。
5.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通过想象,将日月星辰与沧海联系起来,形容日月星辰仿佛是从海中升起一般。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惊叹和对宇宙奥秘的哲思。
6.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人感到非常幸运能够欣赏到这样的景色,因此赋诗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情感。这句话是全诗的总结,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沧海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