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出处]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唐代诗人王安石的《蝶恋花·庐陵王登楼望远》中的一句诗句,意为何时和好友共同在西窗下一起剪烛,畅谈巴山上下的夜雨之景。
这个句子描述出了诗人对于友谊的向往和珍视,同时也描绘出了巴山夜雨的壮美景色,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意思: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巴山夜雨的思念之情。这是唐朝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最后两句。是他身居巴蜀,写给远方的妻子的抒情七言绝句,是给对方的复信。
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在西窗下和你共剪烛花,相互倾诉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参见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用了反衬的手法。
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西厢记》里有这样一句话:“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和李商隐诗句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解释这两句要以前两句为出发“君问归期未有期”,想归而不得归,只好想象归家之后共坐窗畔,回想今日独自在夜雨中的寂寥。创设了一副悠远而含蓄的相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