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为什么要杀了鲍叔牙_管仲为什么不推荐鲍叔牙原文

管仲之失鲍叔牙,是指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从不计较金钱和地位。

管仲做生意时有时赔,鲍叔牙不仅不怪罪他,还帮他还钱。

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结果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他。

凭借鲍叔牙的引荐,管仲当了齐国宰相。为使齐国尽快富强起来,管仲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鲍叔牙知道管仲家境贫寒,就派人给他送去钱粮衣物;知道管仲会因为没有亲人而伤心,就邀请他回自己家里住。鲍叔牙的子子孙孙在齐国世世代代享受官禄,成为有名的大家族。

失去了一个非常了解理解他的人。

齐桓公在管仲临终时并未推荐鲍叔牙作为接班人,相反,管仲对鲍叔牙作为国相的人选持有保留意见。据《史记》记载,管仲在临终前对齐桓公说:“鲍叔牙,虽是君子,但不可以为政。他善恶过于分明,光好善还好,可太疾恶如仇,谁堪忍受?鲍叔牙只要看见人的一恶行,便终身不忘,这是其短”。


实际上,鲍叔牙和管仲是相识多年的好友,他们在政治上互相支持,互为知己。管仲曾经得到过鲍叔牙的多次帮助和推荐,使得他有机会在齐国政坛上大展拳脚。鲍叔牙也曾多次推荐管仲担任要职,包括国相,因为他深知管仲的才能和品德,认为他是治理国家的最佳人选。


然而,在管仲临终时,他推荐的是隰朋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而不是鲍叔牙。管仲认为隰朋能够不耻下问,居其家不忘国君之门,是合适的国相人选。不过,管仲也预见到隰朋的寿命可能不会很长,因此他在临终前还特意对齐桓公说:“天生隰朋,以为管仲之舌。身死,舌安得独存?恐君之用隰朋不能长久”。


综上所述,齐桓公在管仲临终时并未推荐鲍叔牙作为接班人,而是管仲推荐了隰朋。管仲对鲍叔牙的评价是“虽是君子,但不可以为政”,这反映了他对鲍叔牙政治才能的某种担忧。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