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二首其一和其二_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赞美西湖美景,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第一首写诗人在晨曦中迎客,在晚雨时与客共饮,沉醉与西湖的雨景之中;第二首对西湖景色的多样性进行全面描写概括品评,以西施之美比喻西湖之美。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尤其是其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这组诗,其实不论春夏。有诗人或词人就是如此,题和内容看起来好似没有关系。《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就任杭州通判之时,描述的是西湖全景,在正二月。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包含两首诗的组诗,全诗通过对晴天时的西湖和雨天时的西湖各时景色的描写,写出了西湖如同美女西施,无论是浓妆还是淡妆,都无比美艳的特点。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这首诗的大意是早晨诗人在西湖上迎接并宴请客人,晴天里的阳光使西湖的景色一时惊艳起来。傍晚时分雨水降临,客人都已喝醉。晴天和雨天的西湖皆为佳景,然而客人却领会不到,诗人也只能把水仙王当作知音共与之畅饮了。“水仙王”是西湖旁水仙王庙里被供奉的龙君。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的大意是:

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景色正美;雨天的西湖,周围的山色空灵迷蒙,也是奇妙。可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总是十分的合适。

诗意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潋滟”:形容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空濛”:空灵迷蒙。这两句诗中,第一句写的是晴天时的西湖美景,水光闪动,波光粼粼;第二句写的是雨天时的西湖美景,在雨水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山色空灵迷蒙,如同梦幻中的场景。对于晴天时的西湖和雨天时的西湖,诗人分别以“方好”和“亦奇”来形容,可以看出,在诗人眼中,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西湖的景色总是美好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因为西施的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是美的;对西湖而言,无论晴天也好,雨天也罢,其景色也总是美妙的。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写的是西湖晴天水光和雨天山色的美好景象.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两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