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首诗主要想表达的应该是对过去生活学习时光的怀念。
2.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3.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写给林徽因的,因为徐志摩是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弟子,所以他在林徽因父亲的介绍下认识了林徽因,因为徐志摩好看的外貌、渊博的学识、超前的思维,两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而林徽因漂亮的外表和幽默活泼的性格也让徐志摩心动了。
并不是,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告别剑桥大学而借物抒情作下的。
此诗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总的说来,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不是,和林徽因没有关系,表达了诗人徐志摩对过去在伦敦生活,学习的时光,这首诗写于徐志摩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描述的是他去康桥找他的朋友,可是他的朋友却一个也不在,只有沉默的康桥在等他,有感而发写的这首诗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时写的诗,不是写的对林徽因的爱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