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诗描绘了秋风飒飒,雁群南飞,随后又落于庭树的秋天的特有的景致,借以抒发诗人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2)、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是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诗人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这就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无
秋风引唐代: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译文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这两句写出了秋风不知其来、忽然而至,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特征
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刘禹锡曾处于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因看到了雁南飞,触动了内心的孤独诗人没在内心下多少笔墨,而是通过秋天的萧瑟来表达了诗思.
《始闻秋风》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是诗人为秋风代言。在首联中诗人把秋风拟人化,诗人与秋风的对话紧扣诗题,并侧面反映出秋风与诗人原是故旧,秋风对诗人很有感情。中间两联,宕开一笔,作了转折,由为秋风代言变为写诗人之所闻、所见和所想。尾联是诗人对秋风的答词。这首诗先写秋风对诗人的谈话,再写诗人对秋风的言语,含蓄别致地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作品原文: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白话译文: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进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一、二两句写出了秋风刚至或萧索凄凉的特点。孤客最先闻”中“最”字用得好,这个字表现了孤客对物候变化的敏感,写出了孤客羁旅漂泊思家念归的心情。“秋风”是诗人吟咏之物,由秋风的到来“雁群”,由“雁群”引出庭树,由秋风中的“雁群”引起诗人“孤客最先闻”的共鸣。整首诗的意象和情感都是在秋风中展开的,所以说,“秋风”是理解本诗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