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
2.白居易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文化名流,被誉为“诗鬼”和“诗豪”。
3.白居易的诗歌涉及广泛,题材丰富,其中以“送别诗”著称。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是一首哀怨离情、婉转悲壮的送别诗。
4.这首诗寄托了白居易对即将远行的好友的真挚别离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家园的深情眷恋和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5.整首诗以草原为背景,形象地描绘了北国的黄芦草、白雾和蓝天白日,展现出壮丽雄浑的北国风光和淳朴豪放的草原民风。
6.通过对草原的描绘,白居易在诗中寄托了其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并表达了他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前途的不安和迷茫。
7.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刻,将艺术与感性相结合,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成为唐代送别诗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王之涣因为这首古诗最初是由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他在离别古原草的同时,写下这首以草为主角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故园的感情和不舍之情
此诗被誉为唐诗中的佳品,并且长期被传颂至今,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典型的写景抒情诗篇,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家园和亲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送的是远方的友人。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当时只有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这首诗为试帖诗,命题“古原草送别”。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此诗写出了“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还写出了新意。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送别的是自己的朋友,但具体的姓名白居易没有透露,但根据情景是白居易在贞元二年应举赶考和王孙的称呼,可以知道送别的是朋友。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②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③枯:枯萎。 ④荣:繁荣茂盛。 ⑤远芳:草香远播。 ⑥侵:侵占,覆盖。 ⑦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⑧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⑨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10.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野草的香味远远传来,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