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一首诗,讲述了一场花会中菊花的美丽和生命之短暂。该诗的注音版译文为:“锦簇花中千万姿,片时半落轻霜垂。翠华想折寒江绿,侬作胭脂泪满巾。”诗中以生动的描写,表现了菊花的美丽与寂寞,暗示了人生的短暂,警醒人们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菊花》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诗歌。本诗以赏菊为题,通过对菊花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季节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本诗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节奏流畅,是一首经典的节令诗。注音版译文是将汉字转写成注音符号的版本,可帮助读者更加准确地发音理解。
菊花,是中国传统的秋季花卉之一,与诗词文化息息相关。元稹《菊花》一诗,以菊花为意象,抒发爱国护国之情。注音版译文如下:
菊花遥向天边开,崇岳岭上最高悬。 风吹寒露花更艳,霜叶红于二月间。 儒冠冷落五侯家,扫却人间秋叶下。 一夜南飞候鸟归,故人西郊问我归。
1、释义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2、《菊花》全诗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3、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4、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白体”。有《元氏长庆集》。
《 菊花 》 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元稹的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这首《菊花》诗写了诗人观赏自家种植的菊花和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作者没有正面描绘菊花的姿态和精神,而是用流畅明白的语言,对菊花独自开放于百花凋谢之后的可贵进行了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无疑是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该诗的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第一句用一个比喻,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了。
诗人当然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
“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作者喜爱菊花的氛围,又为情感上的传折作为铺垫。
第三句是过渡,然后笔锋一顿,从而使“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千古名句更如平地高岗,极大的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收到了“隔年下种,先时伏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