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烽火城西百尺楼","烽火"是古代边防上用来报警的一种信号。句意为:在烽火台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这一句描写边地景物,将烽火高台与戍楼直接推入读者视野,读来顿生苍凉、荒寂之感。
"黄昏独坐海风秋"。此句为黄昏时分,一个人独坐在戍楼上任凭海面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黄昏"、"独坐"、"海风",此时即使不用"愁"字,"愁"境也早已暗生。这位征人在愁什么呢?
"更吹羌笛关山月",此句为: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笛声里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凄婉哀愁,如泣如诉。
"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即无奈;"金闺",指边地戍卒的妻子。句意为:无奈这幽怨的笛声更增添了这位戍边战士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其实万里之外的妻子此时也一样牵挂远在天涯为丈夫。
王昌龄《从军行》其 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
这组《从军行》共七首,每首描写一个场面。“烽火城西百尺楼”这首写的是一位处于战斗空隙之中的唐军战士和他对远方妻子的怀念。
开头两句,诗人故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但这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末句却从对面写来: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从军行全诗描绘了边塞等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度意志和决心,诗人以高度的概括描绘了绵延千里阴云惨淡的战斗环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的长云使绵亘千里的雪山变得暗淡无光,回身在烽火孤城战斗的我犹不时遥望着西北边陲玉门关外的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