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三次被贬的地点是什么_杜甫一生被贬几次

因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看到当政者的横征暴敛的行为就感到不满,借诗句来反映社会的现实问题(例如老杜的《三吏》,《三别》),这样毫无遮掩的批评无疑引起当权者不满,所以杜甫被贬就可想而知了。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安史之乱,玄宗西奔入蜀,李享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用房官为相,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杜甫奔投肃宗,授左拾遗之职,相当于副相,杜甫与房官友善。时房官自告奋勇领兵与叛军作战,不过因其决策失误,大败于咸阳陈陶斜,失唐军失去四万生力军,肃宗大怒降罪于房官,其实肃宗的愤怒可以理解,在这种情势下,失去四、五万人的军队,对于唐王朝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可惜我们杜诗人却在此时,不合时宜地为友人上疏求情,进一步触怒了肃宗,因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入蜀,从此颠沛流离,直至穷困潦倒,疾病缠身。

可以说杜甫被贬,完全是他缺乏起码的从政智慧倒致,或者说他政治智商相当幼稚所致。历史给了他一次难得的机会,他没有把握住。

杜甫被贬官,是因为他本身性格,比较耿直,仗义执言,在左拾遗任上,他对皇帝总是实事求是,有一说一,很快招来了不满,把他逐出了朝廷。

他没办法,流落到四川成都,幸好遇到了好朋友严武,帮他在锦溪边上,建了草堂,从此有了个安身立命的家。他的性格,总体来说,是个伟大的诗人,但不愿意同流合污,并不适合当官。

杜甫被贬官,是因为他仗义执言,看到不好的现象,就要揭露或者提出整改建议。这样一来,就得罪了那些权臣,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他本来官职就不大,地位不重要,要贬官就比较容易了。不过现在看来,他的强项在于作诗,有一些贬官的经历,对他的思想来说,还是可以激发潜能的。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