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感遇其七_张九龄感遇其七记忆法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感遇十二首【其六】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张九龄的《感遇七首·其一》一诗,是一首表现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的经典之作。它通过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深刻领悟到自然之美和人生智慧,启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欣赏自然、珍惜生命。

《感遇其三》是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的一首诗,诗中融合了自然界的景色和人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下面就来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第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句话写出了诗人经历了十年的生死之间的辗转,面对生死的轮回,想要忘却痛苦,却一时难以抽身。这种复杂的情感和内心矛盾的状况,引出了整篇诗歌的主题。

第二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这句话提到了“孤坟”,这是一种寂寞和孤独的象征,与前一句“不思量,自难忘”呼应。孤坟无处可说,更加凸显出主人公的孤单与内心挣扎。而“纵使相逢应不识”,则表达了即使再次相逢,但因时光流逝,也难以认出曾经相识的人。

第三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依然认得几家村,风雨巫山远。”这句话描绘了一种自然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与热爱。其中“巫山”是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地名,暗示着诗人遥望乡愁的情感。

第四句:“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这句话以“征雁”和“蝉”作为生命的象征,出现在同一句里,互为对比,暗示着岁月更替,万物变化的真谛。而“百尺楼”则是写意手法,将自然物体与高耸入云的建筑相映成趣,形象深刻。

整首诗通过自然界物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深情和思念之情,突出了人类内心强烈的感受与复杂的情感状况,达到了唯美、抒情、寓意相融的艺术效果。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