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指茅屋。一、原文:《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二、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扩展资料一、注释1、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2、茅檐:茅屋的屋檐。3、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4、翁媪(ǎo):老翁、老妇。5、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6、织:编织,指编织鸡笼。7、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8、卧:趴。二、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作。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的政治主张,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压。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所以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临江仙再用韵送佑之弟归浮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原词如下: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翻译如下:
不管是锦衣玉食的官宦生活,还是啸吟山林的隐居生涯,都是一样的,都不过虚无的梦幻。人世间的荣辱得失,不要感到心惊。只需要在清静闲适中自由自在地度过一生:秋来饮美酒,冬到吟佳句,有了好心情,触处皆画境。
你该不会忘记,当年风雨之夜,我们窗前相聚;油灯之前,我们闲坐畅谈。如今,你要远去浮梁,这慢慢长途有谁伴你而行,好在还有一路的好风景:傍晚,山峦秀美青翠,宛如佳人的双眉;秋水澄澈透明,好像晶莹的明镜。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表现了作者闲处过平生的人生态度,以及选择平静闲淡的生活方式;下片回忆了往昔与弟弟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想象族弟归途之中的情景,祝福他有青翠如黛的山、明亮如镜的水相伴前行,表达了与弟弟的离别深情。全词对仗工整,比喻巧妙,运用想象,含蓄蕴藉,耐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