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不知”数句,笔势回折,开合跌宕,多姿多彩,以揭示“出仕”,“入世”,即退隐与进仕间的抉择和引起的困惑。
想超脱尘世,乘风归去,又犹豫徘徊,楼高宇寒不胜之,落足现实,月下“起舞弄清影”,胜似仙境,这就说明词人并不完全超然自然,而是于自然中觅求“苦中作乐”的生活意义,即苏轼还是立足于现实,热衷于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来得更亲切更温暖。
中秋月
薛莹〔两汉〕三十六旬盈复缺,百年堪喜又堪伤。
劝君莫惜登楼望,云放婵娟不久长。
完善
薛莹
薛莹(约209~283),字道言,沛郡竹邑(今安徽濉溪)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文学家,出任吴国左国史、光禄勋,吴太子少傅薛综之子,薛珝之弟,入晋为散骑常侍。?
《中秋月·中秋月》是明代徐有贞的作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一,诗词原文
中秋月·中秋月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二,诗词译文
中秋的月亮,月亮到了中秋时会更加洁白明亮,人们只看见它的皎洁,又有多少人了解它一年之中所有的变化。
月亮的变化暂且不提,而是趁着现在和人们欢度中秋佳节。这样的好时节希望年年都能有,就好像天天都能看见挂在天空的月亮一样。
三,作品赏析
这首词起笔点题直叙中秋月分外皎洁,上片通过“偏皎洁”的叠用,渲染出令人身心轻松愉悦的爽快气氛。接着写词人由望月而想到月亮从古至今不知经历了多少次阴伏暗出、团圆亏损,隐约透露出人事沧桑之感。下片换头承上略作转折说,月亮的阴睛圆缺,人的悲欢离合都不要去谈论它,暂且尽情地陶醉在这良宵美夜之中,就为这桂香月圆的大好时节欣喜庆幸吧。这一方面显示了词人置一切于度外,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又抒发了他生而逢时春风得意的喜悦情怀。结尾两句希望年年岁岁,常有中秋之夜一般的圆月悬挂中天,表达了词人对自身以至人间能永远处于好时节,永远平安、永远没有遗憾的良好愿望。
全词节奏明快,一气呵成,表情达意,明白如话,通俗耐读。
四,作者简介
徐有贞(1407年-1472年),初名珵,字元玉,又字元武,晚号天全翁,南直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朝中期内阁首辅,因封爵武功伯,世称徐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