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读:[jí jī] 及笄,汉语词语。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一回:“老者便对布库里雍顺道:‘小女伯哩年将及笄,如蒙不弃,愿附姻好。’”扩展资料:其他儿童年龄词1、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2、 …
百科知识
1、重阳【唐】赵嘏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4、九月十日即事(唐)李 …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1. 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著名音乐家。 2. 岐王: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名叫李范。他爱好文艺,封为岐王。 3. 崔九:名涤,中书令崔湜之弟。他是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 ---------------------------- …
wéi yīnɡ wù“应”,普通话读音为yīng,yìng。“应”的基本含义为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如应当、应该;引申含义为回答,如答应、应承。在日常使用中,“应”常做名词,表示所有,如应干。“应”,最初见于金文时代,字形像山崖下的一只鷹。后加“心”旁以表义;“厂”讹变为“广”,本义是“应当”。后逐渐见于金文,楚系简帛,说文,秦系简牍,最演化为楷书简 …
“花”象征词人自己,“雁”象征词人的朋友家人”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落花”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雁”表现出旧雁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独”字更道出了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创作背景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 …
答案:大林寺桃花诗配画。首先我们画出一个方形边框,在边框的左侧画上一位诗人,注意画出人物的细节,右下角画上小草。接着在人物的右侧画上一面墙,墙内画上几栋房子,在房子的上方画上桃花,花朵随风飘散。下面就可以涂色了,先给诗人的头发涂黑色,衣服涂上蓝色和黄色,地面涂青色,小草涂绿色。再来给院墙涂黄色和灰色,墙内的几栋房子也涂黄色和灰色,桃花涂上粉色,树枝涂上棕色。 …
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茅檐:茅屋的屋檐。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翁媪(ǎo):老翁、老妇。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织:编织,指编织鸡笼。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卧:趴。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
我看过一本上海佛学书局出版的中英文对照《六祖坛经》很不错。还有福建蒲田广化寺版《六祖坛经》也很好,本人觉得丁福保博士编排的《六祖坛经》比较容易读诵,容易理解,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阿弥佗佛??粘贴到Word里然后用“工具-字数统计”就能知道了《六祖坛经》,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
全文一共581字。?陈情表?全文如下: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